

出处:《校注妇人良方》
组成:生地黄、天冬、麦冬、当归、丹参、人参、茯神、酸枣仁、柏子仁、远志、五味子、桔梗。
功效:滋阴养血,补心安神。
适用症状:失眠多梦,心悸健忘,头晕耳鸣,腰膝酸软,手足心热,口燥咽干,舌红少苔。
方解:生地黄滋肾阴、降虚火;天冬、麦冬润肺养阴;当归、丹参补血活血;酸枣仁、柏子仁养心安神;人参、茯神补气健脾;五味子收敛安神;远志交通心肾。
2. 归脾汤(心脾两虚型神经衰弱)出处:《济生方》
组成:黄芪、党参、白术、当归、龙眼肉、茯神、酸枣仁、远志、木香、甘草、生姜、大枣。
功效:益气健脾,养血安神。
适用症状:失眠易醒,多梦健忘,神疲乏力,食欲不振,面色萎黄,腹胀便溏,舌淡苔白。
方解:黄芪、党参、白术、甘草健脾益气,促进气血生化;当归、龙眼肉补血养心;茯神、酸枣仁、远志宁心安神;木香理气醒脾,防补益壅滞。
3. 柴胡疏肝散(肝郁气滞型神经衰弱)出处:《景岳全书》
组成:柴胡、陈皮、川芎、香附、枳壳、白芍、甘草。
功效:疏肝解郁,理气止痛。
适用症状:失眠伴情绪抑郁、胸胁胀闷、善太息(叹气)、脘腹胀满、食欲不振,舌淡红苔薄白。
方解:柴胡疏肝解郁;香附、陈皮理气宽中;川芎活血行气;白芍柔肝缓急;枳壳理气除胀;甘草调和诸药。
4. 交泰丸(心肾不交型神经衰弱)出处:《韩氏医通》
组成:黄连、肉桂(比例约 6:1)。
功效:交通心肾,引火归元。
适用症状:失眠多梦,心悸不宁,腰膝酸软,潮热盗汗,口舌生疮,舌红少苔。
方解:黄连苦寒清心火,肉桂辛热温肾阳,两药配伍使水火相济,心肾相交。
二、临床常用加减方与经验方1. 养心汤(心气虚损型神经衰弱)组成:黄芪、茯苓、茯神、当归、川芎、炙甘草、半夏曲、柏子仁、酸枣仁、远志、五味子、人参。
功效:益气养血,养心安神。
适用:失眠健忘,心悸气短,神疲乏力,面色苍白,舌淡脉细。
2. 解郁安神汤(肝郁脾虚型神经衰弱)经验方组成:柴胡 12g、郁金 15g、合欢皮 20g、炒枣仁 30g、茯苓 15g、白术 12g、当归 12g、远志 10g、甘草 6g。
功效:疏肝解郁,健脾安神。
适用:失眠伴情绪焦虑、胸胁胀闷、食欲不振、大便溏薄,舌淡苔白腻。
3. 知柏地黄丸(阴虚火旺型神经衰弱)出处:《医宗金鉴》
组成:知母、黄柏、熟地、山茱萸、山药、茯苓、丹皮、泽泻。
功效:滋阴降火。
适用:失眠多梦,五心烦热,潮热盗汗,头晕耳鸣,腰膝酸软,舌红少苔。
方解:在六味地黄丸基础上加知母、黄柏,增强清热降火之力,适用于阴虚火旺明显者。
三、中医外治法与食疗方针灸疗法:
主穴:百会、神门、三阴交、心俞、脾俞、肾俞。
配穴:心脾两虚加足三里、气海;肝郁加太冲、期门;阴虚加太溪、照海。
耳穴压豆:取心、肾、神门、皮质下、交感、肝、脾等穴位,用王不留行籽贴压,每日按压 3-5 次,增强安神效果。
食疗方:
心脾两虚:桂圆莲子粥(桂圆肉 10g、莲子 15g、红枣 5 枚、粳米 100g),健脾补血安神。
阴虚火旺:百合银耳羹(百合 20g、银耳 15g、冰糖适量),滋阴润燥宁心。
肝郁气滞:玫瑰花茶(玫瑰花 6g、合欢花 10g),代茶饮用疏肝解郁。
四、注意事项辨证关键:神经衰弱常伴随多种兼证(如焦虑、抑郁、躯体化症状),需结合舌象、脉象及情绪特点精准辨证,避免盲目用药。
综合调摄:
规律作息,避免熬夜,睡前 1 小时远离电子设备;
适当运动(如八段锦、太极拳)缓解压力,调节植物神经功能;
保持情绪舒畅,避免长期焦虑、抑郁,可配合心理疏导。
中西医结合:若伴随严重焦虑、抑郁或躯体疼痛,建议结合现代医学检查(如激素水平、甲状腺功能、心理测评等),必要时配合抗焦虑药物治疗。
如需个性化处方,建议提供具体症状(如是否伴随头晕、乏力、潮热、情绪烦躁等),由中医师结合体质辨证开方,以达到最佳疗效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